首页
手机页面
联系我们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用户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度一家
古琴学习
Portal
师资教材
雅集讲座
度一服务
视频网课
听琴曲
心得分享
交流
BBS
搜索
搜索
【度一学堂介绍】
【联系方式】
预约体验课
学制学费
免费试听
网课视频 在线学习
【师资团队】琴曲、琴歌
【课程教材】开课公告
潘家园总部
百万庄古琴馆
丽泽桥石景山古琴馆
亦庄古琴馆
【雅集讲座】
〖活动演出〗
『交流园地』
第三届『平湖杯』
古琴调音器App
养护技巧 售后维修
京东网店
淘宝网店
【交流分享】
【教学回顾】
【心得体会 图文分享】
【古琴文化】
度一
度一介绍
联系我们
艺术顾问
古琴书画
古琴考级
App下载
琴课
开课信息
课程介绍
师资团队
学制学费
书籍教材
预约报名
服务
雅集活动
学习心得
名师讲堂
视频网课
古琴出租
售后维修
古琴
养一古琴
钧天坊琴
南风古琴
琴在江南
名家古琴
斫琴定制
本版
文章
帖子
度一学堂古琴馆学习培训教学_北京古琴老师
»
交流
›
【交流园地】
›
【艺术资讯】
›
清风明月抚琴遇知音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清风明月抚琴遇知音
[复制链接]
151
|
0
|
2025-5-10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几千年悠悠历程中,中华民族经过不断积淀发展,形成了璀璨辉煌、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华夏儿女当自觉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众器之中琴德最优,遥想古人抚琴的心态和境界,能体悟士无故不撤琴瑟的坚守。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琴。秦汉以来,琴逐渐成为士大夫文人不可一日或缺的伴侣。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具。无论是“琴者禁也”的理性、还是“琴者情也”的浪漫,其本质或归宿都是借琴来宣导情志,继而更深地体察人性和天道。人间四月,走访古琴艺术传承者陶艺,与他聊起古琴的前世今生。逍遥物外之乐遇知音陶艺的外公,是中国著名现代古琴专家刘少椿,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现代广陵琴派的集大成者,那个时代的前辈可谓清气乾坤。尊称为中国古琴广陵派宗师的刘少椿,与他的旧藏落霞式“龙吟”琴流转百年岁月,终于在去年春天回到了他的后人(外孙)陶艺手上。刘少椿留下的弦音寄托了一代古琴大师落叶归根的故乡情愫,也将中国古琴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亦如同智慧之光照耀着、引领着、陪伴着后辈们。
刘少椿先生唱片《广陵琴韵(五)》廿多年前,笔者担任香港《文汇报》驻江苏办首席代表时,曾专访过陶艺。从陶艺处采集旧史料再至细读旧史料、再至细寻所有的关联人物与事件、陶艺心系文脉的家族情怀与家国情怀,无一不被他的传承举动打动,尤其是他于刘少椿故里陕西省富平县的中华郡,打造了“刘少椿纪念馆”及“刘少椿音乐厅”,感念后人有幸能亲历并见证这一切!香港国学大师饶宗颐曾先后为刘少椿题词:“广陵琴韵”;还泼墨“指按欲断结音生 誉满水瘦秋镂孺叶微飔动文理”于手卷上,饶公与刘少椿虽未曾面晤,但琴瑟知音也成就了一段苏港两地乐艺交流的佳话,还为陶艺题书:“椿薇琴斋”。这些难得的礼卷,陶艺已捐赠置放于刘少椿纪念馆中。古书多记载士大夫蓄素琴一张,弦轸初调,中夜鼓之,其音宽宏美妙、深幽难测,不唯怡然自得,久之,更有爽然自失、逍遥物外之乐。晋人嵇康说“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又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其器既尊,则抚弄亦有讲究。明代琴谱《风宣玄品》说:“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净坐,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可与神合灵、与道合妙。”认为琴音应当和自然山水相伴,方能臻于妙境。
饶宗颐先生为刘少椿先生题词
饶宗颐先生为刘少椿先生题词
饶宗颐先生为陶艺先生题写斋名
陶艺先生、饶宗颐先生、唐健垣先生合影于香港跑马地「饶府」琴道有情溢弹指间琴是知音心意交流的媒介,不是市井舞台表演的工具。正如古琴与古筝的区别完全是两回事。后来《文会堂琴谱》总结得更明确,有所谓“五不弹”、“十四不弹”和“十四宜弹”,而汉代人称琴为“雅琴”,且多作诗褒赞其美德,观此可以明白其中缘由。陶艺向笔者忆说,2002年3月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发的刘少椿经典曲目,展现文化名宿刘少棒的古琴艺术和一生的事迹,堪称中外引以为荣,传扬中乐至尊的制作,真可谓“音韵精淳风格显,广陵真趣自中寻”。他透露说,撇开地点不谈,就弹琴者本人来说,必须仪表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还需焚香洗手,方才可以操弄。在一般人看来,这种“仪式”似乎多余,甚至接近于故弄玄虚。但以古代礼制社会的角度审查,其中不仅包含了士大夫自小所受的礼节教育,更是一种对内心的整肃行为,带有强烈的道德内省精神。《风宣玄品》又谓“其身必欲正,无得左右倾欹、前后仰合;其足履地,若射步之状”,对身体动作的要求和古代六艺之“射礼”相一致。射步讲求稳定,是内心专一的表现,心专方可中的,这是载于礼书上,抚琴的姿态也正是如此。仪态端正,心意方能专一,体内蕴含的劲气也不会散失,在这种整体状态下,才能达到古人强调的“按令入木、弹欲断弦”的效果,抚琴的整体气质也才能如“光风霁月”般坦荡自在。清代琴谱《琴学入门》规定两腿叉开,两足成外八字式,微微含胸拔背、松肩垂肘等,强调的也是此意。明末清初徐上瀛著《溪山琴况》,总结琴乐美学为“二十四况”,如前“和、静、清、远”四况而言,不仅是意态上的放松,更是对音色、音质的要求。一方面,弹琴不可左顾右盼,手势也不宜飞舞花俏;另方面,琴音必须和润而清晰,不得焦燥以取媚他人、亦不可含混而缺乏清远之趣,《风宣玄品》所谓“若要声音艳丽以为好听,莫若弃琴而弹筝,此为琴家之大忌也”,则言之尤为深切。与陶艺聊到这,可以感受到琴在古代文士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状态,亲密而尊崇。古代的琴弦是蚕丝所作,音量比今天的钢丝尼龙弦要小得多,如呢喃细语一般,正适合三两好友倚窗品茗而赏。更多的情况是,抚琴者独与琴言,琴应指而鸣,一起诉说着心事和怀抱。唐代王维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个情景想来是孤寂的,但人们从中似乎难以捕捉到多少诗人的落寞,反倒察觉岀一些自得的意趣。因为诗人独坐深林,正欲“人不知”;所共者一琴,相知者亦仅明月。皎洁的月光充满了人情般的宽慰,是诗人无语但永恒的知音。(文章转载自《香港文汇报》和《香港华商汇》)
END
人物简介王苏
本文作者王苏,笔名苏苏,祖籍南京。香港资深媒体工作者、作家;凤凰卫视节目守则部高级节目审查;香江智汇高级研究员;香港名人出版社创办人兼总编辑。曾任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外联部公关策划主任、驻江苏办事处首席代表;兼职《成报》《亚太第一卫视》《镜报》等多家媒体担任特邀记者及社长助理兼行政经理、主任等职;创办自媒体《苏苏名人访谈》专访名人百期;亦被香港大学、英国保诚等机构邀请担任演讲嘉宾。出版著作有:《苏苏名人访谈》第一辑、第二辑,获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题写书名;杂文集《苏苏杂感》;自传体诗集《那回忆长了翅翼》及《斗士与他的音乐——“音乐之路”创办人钟焯雄传》传记文学作品;主撰作品有:《时代巨擘——他们眼中的香港二十年》;中华出入口商会纪念特刊《奋进十年》专访集;文汇报《神采》大型人物专访画册;还担任责任编辑助他人出版书籍等。
另售书部分收益捐赠香港复康力量伤健慈善机构。
饶宗颐
中国学界泰斗饶宗颐(1917—2018),生于广东潮安,祖籍广东梅县 ,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汉学家、经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翻译家、文学家、书画家、敦煌学及文化史学家,法国远东学院院士、法兰西学院铭文与美文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生前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暨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誉讲座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社长,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工作。(注:陶艺先生和饶宗颐先生的得意弟子唐健垣先生是多年好友,也是经由唐健垣先生介绍,陶艺先生得以认识饶宗颐先生,并得到了诸多墨宝)
刘少椿
刘少椿(1901-1971),名绍,字德一。我国现代古琴家,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现代广陵琴派的集大成者。著有《广陵琴学之源流》等文,是研究广陵琴派的重要资料。除古琴外,在昆曲、书法、绘画、竹雕、武术、笛、箫、道家养生等方面亦有造诣。
唐健垣
唐健垣,广东南海人。香港著名的古琴家、古筝演奏家、南音和甲骨文研究专家,同时也是茶艺和园林专家。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康州威士连大学、密芝根大学、香港演艺学院。著有《琴府》等多部学术著作,国际著名的唱片公司EMI以及香港雨果公司都曾录制过他的专辑。
陶艺
陶艺,古琴文化学者,刘少椿纪念馆名誉馆长,陶渊明第五十七世孙,中国广陵派古琴大师刘少椿先生外孙,师从广陵派第十一代宗师梅曰强先生。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度一学堂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古琴新闻】
【艺术资讯】
【雅集讲座、展览演出】
【心得交流】
【古琴视频】
【名画欣赏】
【国画学习】
【视频示范】
【璇玑琴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