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手机页面联系我们

清风明月抚琴遇知音

[复制链接]
查看155 | 回复0 | 2025-5-10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几千年悠悠历程中,中华民族经过不断积淀发展,形成了璀璨辉煌、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华夏儿女当自觉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众器之中琴德最优,遥想古人抚琴的心态和境界,能体悟士无故不撤琴瑟的坚守。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琴。秦汉以来,琴逐渐成为士大夫文人不可一日或缺的伴侣。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具。无论是“琴者禁也”的理性、还是“琴者情也”的浪漫,其本质或归宿都是借琴来宣导情志,继而更深地体察人性和天道。人间四月,走访古琴艺术传承者陶艺,与他聊起古琴的前世今生。逍遥物外之乐遇知音陶艺的外公,是中国著名现代古琴专家刘少椿,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现代广陵琴派的集大成者,那个时代的前辈可谓清气乾坤。尊称为中国古琴广陵派宗师的刘少椿,与他的旧藏落霞式“龙吟”琴流转百年岁月,终于在去年春天回到了他的后人(外孙)陶艺手上。刘少椿留下的弦音寄托了一代古琴大师落叶归根的故乡情愫,也将中国古琴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亦如同智慧之光照耀着、引领着、陪伴着后辈们。

103417u7yazjagityynnmn.jpeg

刘少椿先生唱片《广陵琴韵(五)》廿多年前,笔者担任香港《文汇报》驻江苏办首席代表时,曾专访过陶艺。从陶艺处采集旧史料再至细读旧史料、再至细寻所有的关联人物与事件、陶艺心系文脉的家族情怀与家国情怀,无一不被他的传承举动打动,尤其是他于刘少椿故里陕西省富平县的中华郡,打造了“刘少椿纪念馆”及“刘少椿音乐厅”,感念后人有幸能亲历并见证这一切!香港国学大师饶宗颐曾先后为刘少椿题词:“广陵琴韵”;还泼墨“指按欲断结音生 誉满水瘦秋镂孺叶微飔动文理”于手卷上,饶公与刘少椿虽未曾面晤,但琴瑟知音也成就了一段苏港两地乐艺交流的佳话,还为陶艺题书:“椿薇琴斋”。这些难得的礼卷,陶艺已捐赠置放于刘少椿纪念馆中。古书多记载士大夫蓄素琴一张,弦轸初调,中夜鼓之,其音宽宏美妙、深幽难测,不唯怡然自得,久之,更有爽然自失、逍遥物外之乐。晋人嵇康说“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又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其器既尊,则抚弄亦有讲究。明代琴谱《风宣玄品》说:“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净坐,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可与神合灵、与道合妙。”认为琴音应当和自然山水相伴,方能臻于妙境。

103418ftp5tyqtikiht5ve.jpeg
饶宗颐先生为刘少椿先生题词


103418z2v5awpam2pzgjdx.jpeg
饶宗颐先生为刘少椿先生题词

103419cdq3vdwrhgtn8vi3.jpeg
饶宗颐先生为陶艺先生题写斋名

103419g96ha6hhansi5znl.jpeg

陶艺先生、饶宗颐先生、唐健垣先生合影于香港跑马地「饶府」琴道有情溢弹指间琴是知音心意交流的媒介,不是市井舞台表演的工具。正如古琴与古筝的区别完全是两回事。后来《文会堂琴谱》总结得更明确,有所谓“五不弹”、“十四不弹”和“十四宜弹”,而汉代人称琴为“雅琴”,且多作诗褒赞其美德,观此可以明白其中缘由。陶艺向笔者忆说,2002年3月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发的刘少椿经典曲目,展现文化名宿刘少棒的古琴艺术和一生的事迹,堪称中外引以为荣,传扬中乐至尊的制作,真可谓“音韵精淳风格显,广陵真趣自中寻”。他透露说,撇开地点不谈,就弹琴者本人来说,必须仪表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还需焚香洗手,方才可以操弄。在一般人看来,这种“仪式”似乎多余,甚至接近于故弄玄虚。但以古代礼制社会的角度审查,其中不仅包含了士大夫自小所受的礼节教育,更是一种对内心的整肃行为,带有强烈的道德内省精神。《风宣玄品》又谓“其身必欲正,无得左右倾欹、前后仰合;其足履地,若射步之状”,对身体动作的要求和古代六艺之“射礼”相一致。射步讲求稳定,是内心专一的表现,心专方可中的,这是载于礼书上,抚琴的姿态也正是如此。仪态端正,心意方能专一,体内蕴含的劲气也不会散失,在这种整体状态下,才能达到古人强调的“按令入木、弹欲断弦”的效果,抚琴的整体气质也才能如“光风霁月”般坦荡自在。清代琴谱《琴学入门》规定两腿叉开,两足成外八字式,微微含胸拔背、松肩垂肘等,强调的也是此意。明末清初徐上瀛著《溪山琴况》,总结琴乐美学为“二十四况”,如前“和、静、清、远”四况而言,不仅是意态上的放松,更是对音色、音质的要求。一方面,弹琴不可左顾右盼,手势也不宜飞舞花俏;另方面,琴音必须和润而清晰,不得焦燥以取媚他人、亦不可含混而缺乏清远之趣,《风宣玄品》所谓“若要声音艳丽以为好听,莫若弃琴而弹筝,此为琴家之大忌也”,则言之尤为深切。与陶艺聊到这,可以感受到琴在古代文士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状态,亲密而尊崇。古代的琴弦是蚕丝所作,音量比今天的钢丝尼龙弦要小得多,如呢喃细语一般,正适合三两好友倚窗品茗而赏。更多的情况是,抚琴者独与琴言,琴应指而鸣,一起诉说着心事和怀抱。唐代王维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个情景想来是孤寂的,但人们从中似乎难以捕捉到多少诗人的落寞,反倒察觉岀一些自得的意趣。因为诗人独坐深林,正欲“人不知”;所共者一琴,相知者亦仅明月。皎洁的月光充满了人情般的宽慰,是诗人无语但永恒的知音。(文章转载自《香港文汇报》和《香港华商汇》)

END

人物简介王苏
103420eygjyvvky7vto7kv.jpeg

本文作者王苏,笔名苏苏,祖籍南京。香港资深媒体工作者、作家;凤凰卫视节目守则部高级节目审查;香江智汇高级研究员;香港名人出版社创办人兼总编辑。曾任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外联部公关策划主任、驻江苏办事处首席代表;兼职《成报》《亚太第一卫视》《镜报》等多家媒体担任特邀记者及社长助理兼行政经理、主任等职;创办自媒体《苏苏名人访谈》专访名人百期;亦被香港大学、英国保诚等机构邀请担任演讲嘉宾。出版著作有:《苏苏名人访谈》第一辑、第二辑,获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题写书名;杂文集《苏苏杂感》;自传体诗集《那回忆长了翅翼》及《斗士与他的音乐——“音乐之路”创办人钟焯雄传》传记文学作品;主撰作品有:《时代巨擘——他们眼中的香港二十年》;中华出入口商会纪念特刊《奋进十年》专访集;文汇报《神采》大型人物专访画册;还担任责任编辑助他人出版书籍等。
另售书部分收益捐赠香港复康力量伤健慈善机构。

饶宗颐
103421ripoh3fmvu8c3lo8.jpeg

中国学界泰斗饶宗颐(1917—2018),生于广东潮安,祖籍广东梅县 ,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汉学家、经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翻译家、文学家、书画家、敦煌学及文化史学家,法国远东学院院士、法兰西学院铭文与美文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生前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暨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誉讲座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社长,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工作。(注:陶艺先生和饶宗颐先生的得意弟子唐健垣先生是多年好友,也是经由唐健垣先生介绍,陶艺先生得以认识饶宗颐先生,并得到了诸多墨宝)

刘少椿
103421hxtu4txjjiuov7oo.jpeg

刘少椿(1901-1971),名绍,字德一。我国现代古琴家,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现代广陵琴派的集大成者。著有《广陵琴学之源流》等文,是研究广陵琴派的重要资料。除古琴外,在昆曲、书法、绘画、竹雕、武术、笛、箫、道家养生等方面亦有造诣。

唐健垣
103422aqqgdq3q6w6tvfvu.jpeg

唐健垣,广东南海人。香港著名的古琴家、古筝演奏家、南音和甲骨文研究专家,同时也是茶艺和园林专家。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康州威士连大学、密芝根大学、香港演艺学院。著有《琴府》等多部学术著作,国际著名的唱片公司EMI以及香港雨果公司都曾录制过他的专辑。

陶艺
103422z72ihy8dhxvy79ph.jpeg

陶艺,古琴文化学者,刘少椿纪念馆名誉馆长,陶渊明第五十七世孙,中国广陵派古琴大师刘少椿先生外孙,师从广陵派第十一代宗师梅曰强先生。

103420wesed2g4b0ddjjmm.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